微生物学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20
开课时间2022/08/29 - 2023/01/12
课程周期20 周
开课状态已结课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功能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课程内容包括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三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课程主要面向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基础理论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使深奥的原理通俗易懂;将各章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使之条理清晰、易学易记;利用公告、讨论区解析重点难点、结合课程内容介绍相关学术热点、拓展知识视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实践应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课程大纲

绪论

绪论

绪论

第一章\t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1 细菌的个体形态与染色

1.2 G+细菌细胞壁

1.3 G-细菌细胞壁

1.4 细菌的特殊构造

1.5 细菌的繁殖

1.6 放线菌

1.7 蓝细菌

1.8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单元总结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2.1 酵母菌细胞的形态与构造

2.2 酵母菌的与生活史

2.3 丝状真菌——霉菌

2.4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单元总结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3.1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3.2 病毒的结构、化学成分与功能

3.3 病毒的繁殖方式

3.4 一步生长曲线与溶源性

3.5 亚病毒因子

3.6 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单元总结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4.1 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

4.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4.3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4.4 培养基

单元总结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5.1 生物氧化

5.2 底物脱氢的途径

5.3 呼吸与无氧呼吸

5.4 发酵

5.5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5.6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5.7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单元总结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1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6.2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6.3 连续培养与高密度培养

6.4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6.5 微生物培养方法概论

6.6 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高温

6.7 磺胺类药物与抗生素

单元总结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7.1 基因突变

7.2 突变与育种

7.3 产量突变株与抗性突变株筛选

7.4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筛选

7.5 转化

7.6 普遍转导

7.7 局限转导与溶源转变

7.8 接合

7.9 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

7.10 菌种的衰退、复壮与保藏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8.1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上)

8.2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下)

8.3 生物体内外的正常菌群

8.4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8.5 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

微生物的生态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10.1 通用分类单元

10.2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与分类系统纲要

10..3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