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序言:岩土工程之美
阐明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展开方式和学习要求。主要内容有:岩与土的概念,工程与艺术的概念,人类生活与岩土工程的和谐之美,现代岩土工程的内涵、类型、功能、建造技术与工艺,岩土工程的发展前沿等。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将丰富的想象力、科学的逻辑思维、严格的数学力学演绎和简便的工程应用完美结合,体会岩土中的工程艺术之美。帮助学习者从生活中有趣的岩土力学现象入手,开启学习兴趣之窗,从不同专题中了解现代岩土工程的知识和发展,从典型工程案例中获得工程艺术的启迪。学习要求是:以科普和兴趣教学法,了解岩土工程专业知识,积极讨论,认真完成作业,争取学有所获。
-
●1.1地球与岩土
地球是一个具有明显圈层构造的球体,以地表为界可分为内圈和外圈,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表层的一个坚硬外壳,是由固体岩石组成。岩石是天然矿物的集合体,按成因不同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土是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四个过程,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即为土。
-
●1.2岩土与人类生活
人类与岩土之间密切相关,古文明中有泥土造人的传说,土地成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成为人类哲学的载体,岩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哲学植根于岩土,岩土中充满了哲学,对立统一关系反映岩土和工程的关系。岩土有生命力,天人合一是岩土中工程活动的最高境界。
-
●1.3岩土工程艺术
艺术形象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岩土工程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岩土工程展现艺术之美。
-
●1.4趣味岩土力学
从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岩土力学原理与应用。如:雨雪后路面撒砂,沙雕中的喂水,蚯蚓的地下盾构工法,公交车上的土压力理论。
-
●1.5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了解岩土工程的内涵和发展前沿,体会工程艺术之美。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特色。
-
第二章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基础
万丈高楼从地起,任何建筑物和构筑物都要坐落在地基上。地基和基础都是地下隐蔽工程,是建筑物的根本,它们的勘察、设计和施工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本章主要介绍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地基基础部分的设计要求、类型、特点等。
-
●2.1什么是地基基础
本节介绍地基基础发展历程,地基基础的重要性,以及场地、地基、基础的概念等。
-
●2.2岩土的“体检”
在建筑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并对地基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从而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是做好设计和施工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国早已规定,没有勘察报告不能设计,没有设计图纸不能施工。本节介绍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等级、阶段,以及主要方法。
-
●2.3建筑物根基之浅基础
建筑物基础根据埋置深浅可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本节主要介绍浅基础的类型及特点。
-
●2.4建筑物根基之深基础
深基础主要有桩基础、地下连续墙、沉井等类型,其中桩基础是一种最为古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形式。本节着重介绍桩基础的类型及特点。
-
●2.5地基的强身健体之路
本章主要介绍软弱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特点,适用范围等。
-
第三章基坑之盔甲
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为土木工程市场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经济支撑和技术基础,建筑工程的基坑支护施工是建筑工程建设的基础,随着城市中心大量建筑的涌现,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同时密集的建筑物、大深度的基坑周围复杂的地下设施,使得基坑工程支护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章主要介绍基坑的发展和概念、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基坑支护的重要性和支护类型、以及基坑施工的安全保障等方面。
-
●3.1基坑的开挖与支护
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或岩坑。开挖前应根据水文地质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能够保证基坑四周土体的稳定性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
●3.2基坑支护的重要性——杭州地铁塌陷事故
基坑工程易产生许多周边环境问题,如周边建筑物倾斜沉降产生裂缝甚至破坏,因此,对基坑施工引起的周边环境的变化,了解其变形规律,从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不利变形进行控制,将有利于基坑周边环境的保护。
-
●3.3常见的基坑支护类型及特点
开挖不深者可用放边坡的办法,使土坡稳定,其坡度大小按有关施工规定确定。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柱列式钻孔灌注桩连锁等方法,防护外侧土层坍入;在附近建筑无影响者,可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区可采用天然冷气冻结法开挖等。以工程案例进行分析。
-
●3.4基坑工程施工技术
以基坑实施过程的控制为主线,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施工机械进行了介绍,做好基坑支护对保证施工安全、临近建筑物及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极其重要。
-
●3.5基坑工程智慧监测
绿色基坑工程支护技术的主要理念是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使用,污染排放可控,方案的经济安全可靠。通过信息化施工技术指导后续开挖方案、方法、施工,确保基坑围护结构和周边环境安全,排除险情。
-
第四章远方与梦想——陆上交通
物质产品交换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之一,而交通运输是物质交换的先决条件。有了交通运输人类才实现了人和物的位移及信息传输。随着交通的发展与改善,人类物质生产逐步从自给自足的方式,过渡到分工交换的方式。交通运输有铁路、道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方式。本章主要讲解与陆上交通(道路与铁路)密切相关的岩土工程知识。
-
●4.1陆上交通发展史
道路伴随人类活动而产生,又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是历史文明的象征、科学进步的标志。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人类的道路不但起了量的变化,而且在质的方面也日益提高。这一小节主要介绍人类道路是如何发展演化的。
-
●4.2道路与岩土
道路是修建在地球表面岩土体上的。路基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由路面上传递下来的车辆荷载及路基和路面的自重作用,路基岩土体力学特征决定了路基的受力状态和性质,从而引起道路的很多问题。这一小节主要介绍道路与岩土体的密切关系。
-
●4.3铁路与岩土
铁路路基也是以岩土体材料为主,这些岩土体必须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坚固性与耐久性。路基边破也应能长期稳定而不坍塌,同时还要经受各种自然因素的破坏。。这一小节主要介绍铁路与岩土体的密切关系。
-
●4.4人类如何修路
人类修路主要是对地表岩土体进行改造,修路作业主要包括岩土体开挖、运输、铺填、压实和修整等工作。本小节主要简介人类是如何进行道路规划、设计、施工与维护的。
-
●4.5飞奔在岩土之上的高铁
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最新科技大幅进军海外的标杆;中国高铁在海外高歌猛进,凭借高性价比和成功的运营经验。有数据显示,中国在铁路装备行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已居全球第一名,中国高铁约占全球30%的市场份额。高铁建设过程中有太多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问题不解决会影响中国高铁的建设。本小节主要简介高铁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
第五章隧道修建之武林绝技
中国隧道的建设历史悠久,贯通古今,现在我国已经是世界上隧道数量最多、技术发展最快,地质条件和隧道结构形式最复杂的国家,也是引领隧道修建技术的世界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不断迈进。其中,新奥法、新意法、浅埋暗挖法、盾构法、作为隧道施工中应用广泛的技术手段,在中国同样应用广泛并有所发展和变通。
-
●5.1中国隧道的前世今生与世界记录
"1970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隧道会议从技术方面将隧道定义:任何方式修建;使用于地表以下;条形建筑物;其空洞内部净空断面在2m2以上。我国最早采用“火烧水浇”开凿的穿山通车隧道为“石门”隧道。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隧道的施工基本是钢钎大锤,肩挑手推。第二阶段:起步及稳定发展阶段,隧道施工采用手持风钻凿岩开挖。第三阶段:技术突破与创新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为代表,采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新机器、新材料,大型机械化施工。取消木支撑,用锚喷支护和复合式衬砌代替。第四阶段:高速发展阶段 采用盾构、TBM工厂化作业,高度机械化配套的钻爆法以及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成功修建特长隧道、越江跨海隧道以及岩溶、软弱破碎、高压水等复杂地层隧道,广大隧道建设者创造性的思维,推动了隧道和地下空间的利用持续向前发展。"
-
●5.2新奥法——乾坤大挪移
隧道没有支护结构也可以自稳。围岩自身存在承载能力!围岩承载能力是怎么发挥的?1963年,由奥地利学者L.v.拉布兹维奇教授(L.v.Rabcewicz)命名为“新奥地利隧道工程法(New Austria Tunneling Method)”,简称“新奥法(NTAM)”正式出台。新奥法施工基本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和开挖面的空间约束作用,以控制爆破或机械开挖为主要掘进手段,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对围岩进行加固,约束围岩的松弛和变形,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监控、量测来指导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基本原则 (1) 少扰动;(2) 早喷锚;(3) 勤量测;(4) 紧封闭。
-
●5.3新意法——金钟罩铁布衫
掌子面—超前核心土体系的变形反应与隧道洞身变形之间存在直接联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新意法变形控制措施有哪些。
-
●5.4浅埋暗挖法——降龙十八掌
"常规情况下无法形成自然拱,开挖影响一直到达地表,坍塌。提出了“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 18字方针。浅埋暗挖法施工时,常见典型施工方法是正台阶法、单侧壁导坑超前正台阶法、双侧壁导坑正台阶法(眼镜工法)、中隔墙法(CD法)、交叉中隔墙法(CRD法)等。"
-
●5.5盾构法——遁地术
在盾壳掩护下进行土体开挖、土渣排运、整机推进、管片拼装、同步注浆等作业。通过控制泥土在土舱中的增减,土舱压力与开挖面水土压力相抗衡,使得掘进工作面保持稳定。
-
第六章走进海洋岩土
讲述海底探测与监测的方法: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利用原位测试海洋静力触探(CPT)等测试沉积物的原位力学特性。
-
●6.1开启海洋之光
通过海洋岩土的各种精美图片画面,带领学习者“参观”海底世界,揭开海底世界的神秘面纱,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引领学习者了解海洋岩土的概念,让其真正了解海洋岩土工程的发展,体会海洋岩土的重要性及发展性,从不同专题中开启探索之路。
-
●6.2透明海洋——海底探测与监测
讲述海底探测与监测的方法: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利用原位测试海洋静力触探(CPT)等测试沉积物的原位力学特性。
-
●6.3海洋也会发脾气——海洋岩土地质灾害
通过海洋岩土地质灾害的多个案例讲述海底滑坡、海啸、海岸带侵蚀的概念,让学习者在案例中掌握知识点。海底滑坡一般涵盖海底沉积物搬运的各种过程,还包括蠕动、崩塌与重力流(碎屑流、颗粒流、液化流、浊流)现象;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岸侵蚀是指海岸受到海浪的冲蚀作用、泥沙的聪蚀作用和海水的溶蚀作用而产生的侵蚀现象
-
●6.4海洋的馈赠——海上能源
通过国际知名的海上资源开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引领学习者思考海洋能够提供的资源,讲述典型的海上能源,包括海上风电、潮流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采等,以此引入一些海上国际争端和主权,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
●6.5海洋工程守护者——海上基础
介绍海上基础的概念、类型,重点讲述海上桩基础的类型,包括重力式、单桩式、多桩式、浮式以及吸力锚等;讲述我国各海域适用的风电基础形式。
-
●6.6海洋之星——海上人工岛
通过世界各大著名海上人工岛迪拜棕榈岛、北星岛等的图片带领学习者了解海上人工岛的概念;讲述海洋人工岛的岩土工程技术;讲述海上城市规划。
-
第七章青黄可相接,天堑变通途——解密胶州湾海底隧道
海湾和海峡像一道天堑将近在咫尺的大陆与大陆,大陆与海岛,海岛与海岛之间隔开,给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面对茫茫大海,古人只能用望洋兴叹来形容!然而,人类从未停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步伐,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采用各种方式来跨越海洋,船舶,飞机、陆地绕行,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等。你知道海底隧道穿越海域有何独特优势,又有何局限和不足吗?你知道海底隧道是如何建成的吗?你又是否知道海底隧道具有哪些黑科技?如此种种疑问,本堂课我们将以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为例,以专业视角、通俗的语言为您亲情讲述青黄相接的故事,解密你所不知的海底隧道建设之谜!
-
●7.1为什么选择海底隧道?
介绍跨海隧道的三种主要形式: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悬浮隧道(阿基米德桥);介绍相比于另外两种跨海通道形式,海底隧道具备的独特优势,同时也为您介绍海底隧道目前存在的不足。
-
●7.2海底隧道的历史旧闻
从海底隧道的概念和功能讲起,为您讲述世界第一条海底隧道-英法海底隧道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建成的历史故事;带您领略我国大陆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的建设历程。
-
●7.3数据解密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
讲述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的概况,并通过数据为您解密其从规划、建设直至运营至今的、你所不知的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
-
●7.4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是如何穿越海域段的?
首先介绍海底隧道最常用的三种施工方法:矿山法、盾构法和沉管法;为您解密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采用矿山法穿越海域段的施工工艺。
-
●7.5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的黑科技
胶州湾海底隧道作为国内第二条海底隧道,同时也作为目前国内运营的最长海底隧道,建设及运营时遇到的很多难题并无工程经验可借鉴,本节将为您解密胶州湾海底隧道为破解难题而采用的三项黑科技-避水黑科技、耐久性黑科技和通风与防灾黑科技。
-
第八章长虹卧波美如画——跨海大桥
你知道跨海大桥是如何建成的吗?本次课向您揭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之谜。
-
●8.1彩虹跨海,巨龙卧波
本节将带您走近超级工程——跨海大桥。以时间为线,从世界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开始,向您讲述中国跨海大桥的发展历史,其中重点介绍了港珠澳大桥、胶州湾大桥、杭州湾大桥等著名跨海大桥的建造规模。
-
●8.2屹立不倒之谜
本节将带您认识跨海大桥常见桥型——斜拉桥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进而了解桥梁基础的受力特点和重要性。通过对跨海大桥索塔常见基础形式,桩基础、沉井基础概念和特点的介绍,帮助您了解跨海大桥水下部分的构筑物。
-
●8.3精准定位,青春不老
本节将向您展示跨海大桥索塔深水基础的技术挑战。深水基础的建设是跨海大桥建设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将重点介绍深水基础准确定位的方法和基础耐久性的技术保障措施。
-
●8.4杭州湾大桥北航道桥
本节以杭州湾大桥北航道桥为例,讲述深水桩基础的施工工艺,重点介绍深水桩基础和深水平台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流程。
-
第九章解密海绵城市
现在城市一下雨就看海,混凝土占领了我们的城市,破坏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海绵城市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方法方式有哪些,如何实现混凝土城市向海绵城市的转变,还城市碧水青山。
-
●9.1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我国城市排水现状,“雨季一来,城市看海”而城市地下水位却不断下降的原因,地面径流系数的概念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为什么需要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的概念,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如何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如何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
●9.2如何建立城市海绵细胞
城市开发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系统,混凝土路面阻止了雨水的下渗,大量水份随地面径流流失,如何避免地表径流、减少水份从混凝土地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改善城市微气候。
-
●9.3与水为友的城市海绵器官
城市建设粗犷式的开发导致雨水容易短时间内汇集到一个地方,形成内涝,而干旱季节城市又严重缺水,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海绵城市蓄水的标准和要求,常用的蓄水形式是怎样工作的,排水防涝设施如何发挥作用。
-
●9.4城市水生态的自我净化
如何避免城市中出现死水、劣水,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城市生态的自我净化能力,城市不同区域可设置的雨水净化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在实现土壤渗滤净化和人工湿地净化的基础上,对于居住区、工业区、市政公共区的雨水如何实现自我净化。
-
●9.5从身边做起,小改变解决大问题
雨水循环利用系统,绿色屋顶建设原则,水弹性城市,道路渗井,大面积硬质场地海绵策略,海绵城市建设中青年学生应该扮演的角色。
-
第十章综合管廊的前世今生
截止到2017年,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8%,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你是否遇到过新修的马路又被挖开?你是否遇到过同一条路被反复开膛破肚?你又是否遇到过燃气管道抢修时造成的交通拥堵?作为现代城市的生命线,市政管线设施直接影响着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许多城市的发展只重外表,不重内涵,因此作为更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综合管廊让我们的家园“内外兼修”。本章内容将带你走进综合管廊的世界,带你了解综合管廊的前世今生!
-
●10.1综合管廊的素描
"从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出综合管廊的概念,对综合管廊进行简单介绍,形成综合管廊大体形象,介绍包括综合管廊的定义、分类、断面类型、从古代地下管廊的利用引出综合管廊的诞生和历史、各组成系统、综合管廊的建设特点,分析综合管廊的优劣势。"
-
●10.2综合管廊的全球足迹
对国内外综合管廊的发展概况进行简单介绍,使学习者对目前综合管廊国内外发展水平有一个大体了解,对我国综合管廊发展水平有清晰的认识,充分了解目前综合管廊的发展趋势,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综合管廊的发展情况,包括法国、日本、美国、新加坡、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对我国综合管廊建设进行总体概括,重点介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台湾、昆明、青岛等城市的综合管廊发展情况。
-
●10.3建设篇:综合管廊的建设
从大的方面了解综合管廊之后,本小节从法律法规、投资模式和施工技术三个细分方面对综合管廊进行讲解,分析不同投资模式、不同施工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性,以及目前综合管廊建设的可发展性展望,介绍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国内现有综合管廊标准规范和法规政策,对综合管廊的三种投资模式,即政府直接投资建设、民营企业投资建设、BT模式进行介绍及分析,介绍综合管廊本体的工程施工方法,包括明挖现浇法、预制拼装法、浅埋暗挖法、盾构法和顶管法,对每种方法的特点、施工工序、关键施工技术和适用范围进行介绍。
-
●10.4管理篇:综合管廊的管理
对投资、建设方面进行介绍后,本小节着重讲解综合管廊的管理和运营部分,介绍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流程、模式以及运营管理模式、内容和组织架构,使学习者对综合管廊的管理和运营有一定人认识。
-
●10.5案例篇:上海与日本的综合管廊
选取三个典型案例,对国内上海浦东张扬路综合管廊、上海安亭新镇综合管廊、国外日本高崎综合管廊三个案例进行简单介绍。
-
第十一章地下工程医院——风险管理
同学们知道吗?地下工程也会生病。由于地下工程的隐蔽性、施工复杂性、地质条件不确定性等特点,如果处理不好,它就会生病。如何医治这些病害呢?《黄帝内经》有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本堂课将带你一起探秘地下工程的主要风险,了解那些可以用来治疗地下工程病害的上医、中医、下医之方。
-
●11.1地下工程也会生病
地下工程的建设过程是不可逆的,亦属于隐蔽工程,照顾不好它的话,它就会生病,严重者,还会死亡,甚至伤及无辜。本小节将为您解答地下工程会生什么样的病呢?它又为什么会生病呢?
-
●11.2地下病害如何医治?
地下工程会生病,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呢?本小节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分析地下工程的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
●11.3上医治未病之超前地质预报
上医治未病,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是地下工程易发生险情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准确探明工程所在地质条件,就能很好地预防工程生病。本小节将为我们展示现代施工用于精确探明地质条件的超前预报技术。
-
●11.4中医治欲病之会说话的监测
中医治欲病,地下工程本身不会说话,但监测数据会告知我们它的建设状态。一个好的监测师就像一位医生一样,可以通过监测数据,为工程把脉。本小节将揭示监测对于地下工程的重要作用,展示最新的自动化监测技术与远程监控技术
-
●11.5下医治已病之神奇的注浆术
下医治已病,地下工程已经发生险情并不可怕,只要提前做好预案,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术,便能控制病情。本小节将为您介绍注浆术,这个特效药方,既能加固,又能止水,对已经患病的地下工程而言,可谓是一剂万能良药。
-
第十二章华美形象缔造者-岩土大数据信息化
“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和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和信息化为越来越多的行业所关注。信息化的进步是大数据的基础,大数据的价值又反作用于信息化的完善。本章首先带领大家走近大数据和信息化,了解他们的起源、发展和未来。结合岩土工程问题,以生动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们深入浅出地体会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围绕岩土勘察、地质灾害监测、岩土工程施工和城市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开展专业知识的科普性讲解。
-
●12.1认识大数据与信息化
大数据因何而来?大数据有多大?为什么要引入信息化技术?围绕以上问题,让学生认识大数据和信息化的真面目,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了解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以及常用的技术手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应用等。
-
●12.2智慧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的信息化处理是实现岩土专业从粗放型勘察到精细化勘察的关键环节。本节在介绍岩土勘察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从勘察策划、外业数据采集、室内岩土试验、内业资料整理到勘察资料的归档,分析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化应用的思路。图像或视频展示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的钻孔和地质层面。
-
●12.3破茧成蝶——地质灾害监测
传统的地质灾害监测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上阵,不仅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且极为耗时耗力。大数据和信息化推动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从传统手动方式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本节以露天高边坡作为工程案例,介绍新型监测技术、监测数据的采集管理,以及监测成果的信息化展示。监测成果由传统的图、表、曲线,华丽转身,成为可以直接指导和辅助生产决策的直观影像成果。
-
●12.4“土妞”变“女神”
岩土工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其施工难度高,效率低下。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的兴起,提升了岩土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高效性。本节分别从地下隧道工程、山岭隧道工程、基础工程等方面,浅显地介绍信息化技术为岩土施工带来的惊喜变化。
-
●12.5城市岩土“美颜术”
城市三维岩土工程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大数据和信息化的优势,本节主要介绍城市三维岩土工程系统的建设思路,包括三维城市地形、三维地下管网、三维城市景观等。同时,展示GIS和BIM技术在三维地下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