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一)(山东联盟)
文学概论(一)(山东联盟)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5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探究文学发展规律,开启理论思考之旅,激发学术质疑精神,提升文学审美感知! 《文学概论》(一)课程为您挑选了文学理论中24个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在注重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个案分析、突显文学理论应用性的同时,团队老师对这些知识点做了比较精彩、生动、深入浅出的分析和阐释。它将有助于您提高自己分析、鉴赏、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激发您进行文学创作的兴趣,丰富您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亲爱的同学,您想对自己接触到的文学艺术有更深层次的剖析、更专业的解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享受吗?那就请和我们一起携手同行,开启一段文学理论的探索之旅吧!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文学理论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韩继磊
文学概论课程介绍
韩继磊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韩继磊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韩继磊
文学的性质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的认识性
孟海霞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的情感性
孟海霞
文学的形象性
孟海霞
文学的超越性
梁成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王艳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文学的价值
文学价值的真
梁成帅
文学价值的善
梁成帅
文学价值的美:文学的形式美
韩继磊
文学价值的美:文学的内容美
韩继磊
文学的功能
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任瑞金
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任瑞金
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
任瑞金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动机
孙洛中
艺术构思方式之一:综合、突出与简化
孙洛中
艺术构思方式之二:变形与陌生化
孙洛中
文学创作的语言呈现
梁成帅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艺术情感
梁成帅
艺术想象
孟海霞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作家与生活体验
孟海霞
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
韩继磊
  • 绪章文学理论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深入了解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弄清文学理论与文学现象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到学习文学理论对学习汉语言文学其它课程的重要性、在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批评、审美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培养自己的理论自觉以应对将来工作对理论水平的需求的有效性。

  • 0.1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两个问题:
    1.学习文学理论的原因。为什么我们对文学作品、作家、文学现象不能在更深层次上进行分析、能产生出更独到的见解?
    2.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 0.2文学概论课程介绍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指导思想,弄清文学理论与文学现象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文学概论》课做整体上的介绍。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和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属于人文科学系统中的文艺学学科。
    (二)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它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文学理论的性质包含三个方面:实践性、人文性、科学性
    二、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二)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文学理论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吸纳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文学现象,把握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接受的规律。
    三、文学理论指导思想
    四、课程结构内容说明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当今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及如何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问题,使同学们能在心中牢固铸就起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南的指导思想,并把它切实贯穿到我们具体的学习生活行动实践中。

  • 1.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确立
    1、中国原有历史悠久的古典文论,许多古代文论命题和理论观点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
    色。
    2、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大举进入和冲击,中国文论界逐渐采用了西方文论的思维模
    式,形成了现代文论。
    3、由于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和需要,马克思主义文论逐步成为了主流的文学理论。
    4、马克思主义文论是19世纪4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诞生而创立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
    1、来自当时的革命斗争实践,
    2、来自于对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性继承。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
    1、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2、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 1.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有关问题:
    一、中国当代文论语境中的三种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
    二、为什么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最好的解答。
    三、如何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必须以马恩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为指导。
    2、中国特色
    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
    立足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
    面对西方文学理论的挑战
    努力吸纳其他学科的新成果

  • 第二章文学的性质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认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性质,理解并掌握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具体表现;理解文学的审美性,掌握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具体表现;理解并掌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 2.1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认识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及其表现。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一、认识性
    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作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一)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二)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二、倾向性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一)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二)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三、实践性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一)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二)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三)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 2.2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学除了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外,还是审美的艺术,具有审美属性,以及审美属性的表现。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一、情感性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二、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则偏重于审美对象来说。
    (一)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二)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三、超越性 
    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一)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二)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三)对人自我的超越

  • 2.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所具有的特征。
     文学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进行的创造活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等特征。
    一、间接性
    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也就是说,文学运用语言符号进行创作,受众在接受时通过对语言符号的阅读在心中形成形象画面。这种形象画面的呈现并不像绘画、影视艺术那样直接将形象呈现出来,它对形象画面的呈现具有非直观性。
    二、精神性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还具有精神性。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三、韵律性
     文学还具有韵律性。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

     

  • 第三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文学的价值与功能是文学的社会意义和作用的集中体现;了解在历史和现实中,文学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素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文学的价值与功能,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文学的性质及其活动规律。

  • 3.1文学的价值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从三个方面即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善、文学价值的美对文学的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有深入全面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鉴别能力。
    一、文学价值的真
    (一)内蕴的真实 
    (二)假定的真实
    (三)主观的真实
    (四)诗艺性
    二、文学价值的善:
    (一)什么是文学价值的善?什么是人文关怀?
    (二)文学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中心的 
    (三)从中西方文学史来看,文学自古至今都追求“人文关怀”
    三、文学价值的美
    (一)文学的内容美
    1.文学作品内容中对生活美好面的表现
    2.文学作品内容中对生活丑陋面的表现。
    3.在审美理想精神烛照下的内容美。
    (二)文学的形式美
    1.形式美的界定。
    2.形式及形式创造之于文学的意义。
    3.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

  • 3.2文学的功能

    本节主要是通过对文学功能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学性质和价值的理解。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是文学具有的对人和社会产生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面。主要内容:
    一、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一)对应文学真、善、美的价值内涵,文学的功能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这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此外,还有娱乐功能、凝聚功能、益智功能、心理补偿功能、情感体验功能、净化功能、信息功能、游戏功能等。
    (二)文学功能的整体性,就是说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
    二、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一)文学的认识是用艺术的形式实现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把握。它寓于形象性、情感性之中。
    (二)文学的教育功能,是寓教于乐的,必须将教育寓于审美当中,在审美中实现教育。
    三、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
    (一)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这是由文学的审美本性决定的。
    (二)文学审美功能具有历史性,文学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的特征是发展变化的。
    (三)文学的审美功能可分为悲剧型与喜剧型、优美型与阳刚型等多种。
    (四)文学娱乐功能是一种想象化的满足,最终应该指向高雅的格调,它有助于其他功能的实现,文学不能娱乐过度。

  • 第四章文学创作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学创造的复杂过程,搞清作家在什么基础上创造和为什么创造,描述和揭示作家从事创造时内在机制的活动和通常采用的构思方式和手段,分析并阐释作家如何借用文字符号,并通过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手段,把构思的成果凝聚在纸上,成为人人可以观照和消费的物态化产品。

  • 4.1文学创作过程

    本节主要让学生从文学的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三个方面来深入了解文学创作的复杂过程,对作家的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规律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一、创作动因
    1、含义: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2、创作动机的作用
    3、创作动机的由来
    4、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缘有密切关系
     二、艺术构思
    (一)含义: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二)艺术构思过程:
       1、形成作品整体构架
       2、形象的孕育
         3、情节的演变
    (三)艺术构思方式
       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和陌生化
    三、文学创作的语言呈现
    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是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二是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
    三是讲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运用需要恰如其分,要富有表现力,要追求独创性。

  • 4.2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本节主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精神活动,它涉及到若干艺术心理要素,如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和艺术理解。在对文学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时需要多角度审视。本节主要讲解了艺术情感和艺术想象两个知识点。
    一、艺术情感
    艺术情感是指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这种艺术情感被很多作家视为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灵魂。
    从三个方面讲的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一是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二是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三是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
    二、艺术想象
        艺术想象是指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而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艺术想象的特点:第一,它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和形象;第二,艺术想象是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的特性。
          根据艺术想象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再现性想象,这是主体对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
          第二类是创造性想象,是对再现性想象加工熔铸,从而创造出不同于生活原型的新形象的过程。
          第三类是由一物而联想到另一物的过程,即相似性联想。

  • 4.3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本节主要从作家与生活体验、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对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主客观条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作家与生活体验
          生活体验是指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察和感受。一般来说,作家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对生活的理解就越深刻,这对他的创作就越有利。
          (一)体验可以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二)体验可以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三)作家的童年经验对于他的创作影响至深。
    二、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
         所谓创作自由,主要表现在两个空间里:一是现实空间,即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它侧重于创作主体的生存状况, 诉求的是现实维度上的外在自由;一是精神空间,即富有独立与解放品格的心灵自由 , 它侧重于创作主体的精神张扬 ,诉求的是学理维度上的内在自由 。
    (一)文学创作自由
    (二)社会责任 
    (三)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 开始学习
  • 绪章  作业测试
    绪章文学理论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0.1 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0.2 文学概论课程介绍

    视频数2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

    1.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1.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视频数2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文学的性质

    2.1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2.2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2.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视频数5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3.1 文学的价值

    3.2 文学的功能

    视频数7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文学创作

    4.1 文学创作过程

    4.2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4.3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视频数8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