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2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3
开课时间2024/09/24 - 2025/01/03
课程周期15 周
开课状态已结课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通识课程。本课程通过对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物质结构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代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框架,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处理与专业有关的化学问题。

本课程开设历史悠久,自苏州大学与苏州医学院2000年并校至今,一直作为苏州大学所有非化学专业例如医学部所有医学类专业、生命科学、园艺、园林、轻化工程、新能源、冶金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年平均授课人数大约1000-1200人左右,累计授课人数达到18000人左右。

本课程一方面涵盖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基础化学等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涉及到物理化学、胶体化学等课程内容。主要的知识点包括:溶液与胶体、电解质溶液、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配位化学、电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等。本课程所讨论的理论知识是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电化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并具有针对性和倾向性的结合了各个非化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课程内容以及例题均与这些专业有关,为学生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提供帮助。

《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线开放课程共12章,教学视频共100讲,同时结合视频内课间提问、随堂测验、单元测验、教学课件、课程讨论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同时融合翻转课堂、实验教学、微课程讲授等教学形式。《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线开放课程在2018年苏州大学秋季学期校内选课人数已达到1086人,目前已受到学生良好的评价,收到较为可观的教学效果。

 

课程大纲

绪论

绪论

一、溶液与胶体

1-1 分散系

1-2 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

1-3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1-4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1-5 溶液的渗透压力

1-6 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意义

1-7 胶体溶液

第一章 溶液与胶体 单元测验

六、分析化学概论

6-1 分析化学概论

6-2 滴定分析概论

6-3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6-4 定量分析的误差

六、分析化学概论 单元测验

二、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平衡

2-1 热力学基本概念和术语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3 化学反应热

2-4 热化学方程式

2-5 盖斯定律

2-6 生成焓和燃烧焓

2-7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加原理

2-8 标准摩尔熵与化学反应的熵变

2-9 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2-10 ΔG与温度的关系——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

2-1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2-12 多重平衡规则及有关平衡常数的几点说明

2-13 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2-14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15 压力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2-16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平衡 单元测验

三、化学反应速率

3-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3-2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3 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

3-4 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

3-5 简单级数反应的特征

3-6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7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化学反应速率 单元测验

四、物质结构

4-1 原子结构发展简史上

4-2 原子结构发展简史下

4-3 波粒二象性和测不准原理

4-4 薛定谔方程

4-5 波函数与电子云图形

4-6 四个量子数

4-7 屏蔽效应和穿透效应

4-8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9 核外电子排布和周期表的关系

4-10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4-11 离子键

4-12 共价键

4-13 杂化轨道理论

4-14 分子轨道理论

4-15 金属键

4-16 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

4-17 分子间相互作用-氢键

4-18 晶体结构-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

四、物质结构 单元测验

五、电解质溶液

5-1 离子互吸原理

5-2 活度和活度系数

5-3 酸碱质子理论

5-4 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

5-5 一元弱酸的质子转移平衡有关计算和平衡的移动

5-6 一元弱碱和二元酸碱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有关计算

5-7 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和作用原理

5-8 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

5-9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和缓冲溶液的配制

五、电解质溶液 单元测验

七、酸碱滴定法

7-1 各种酸度溶液中各种酸碱组分的分布情况

7-2 酸碱指示剂的主要特性

7-3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7-4 强碱(酸)滴定弱酸(碱)

7-5 多元碱的滴定

七、酸碱滴定法 单元测验

八、沉淀溶解平衡

8-1 难溶强电解质的溶度积与溶解度

8-2 溶度积规则与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8-3 难溶强电解质的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

八、沉淀溶解平衡 单元测验

九、配位化合物和配位滴定法

9-1 配合物简介

9-2 影响配位数的因素

9-3 配合物的命名

9-4 配合物的杂化轨道理论和空间构型

9-5 内外轨形配合物的形成

9-6 内外轨配合物性质的差异

9-7 d轨道在八面体场场中的分裂

9-8 影响分裂能的因素

9-9 晶体场稳定化能

9-10 配位平衡的平衡常数

9-11 配位平衡的移动

9-12 配位平衡习题

9-13 螯合物

9-14 EDTA螯合物

9-15 配位滴定的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

9-16 配位滴定曲线

9-17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9-18 配位滴定实例

九、配位化合物和配位滴定法 单元测验

十、氧化还原反应

10-1 原电池的组成和表示

10-2 电池反应和电池符号的互译

10-3 电极电势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10-4 标准电极电势

10-5 能斯特方程

10-6 电动势、吉布斯自由能与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

10-7 化学反应自发性的电动势判据

十、氧化还原反应 单元测验

十一、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

11-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11-2 朗伯-比尔定律

11-3 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及条件选择

11-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 单元测验

十二、现代仪器分析方法选讲

12-1 酸度计和电位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