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植物种质资源在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形成今天复杂多样的植物世界。植被是地球健康状况的重要表征,在生态系统中占据关键地位。中国的植物种类丰富,几乎包括了世界上除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中国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其中就是基于中国丰富的景观植被类型。在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中,各自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利用植物的手段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底蕴深厚的植物造景与植物文化。
-
●1.1中国植物种质资源特点
植物起源分为菌藻植物时代、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几经巨大而又极其复杂的过程,由无生命力到有生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才出现了今日形形色色的植物界。植物自身是聪明的,为了保种、繁衍、播迁及传递基因,各自施展聪明才智,各出奇招地制造果实与种子,其设计之精巧与实用令人叹为观止。正因为基于中国丰富多样的植物种植资源,才造就了中国园林植物配置的高超艺术与技巧,成就了世界园林之母的重要源泉。
-
●1.2世界造园艺术的三大体系
世界造园体系分为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其中中国古代园林是东亚园林的重要代表,也是鼎足世界园林体系的重要分支。中国的造园活动最早始见于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囿、圃、苑、园等字词反映了中国园林演变的基本历程。囿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为蓄养禽兽,种植刍秣,狩猎游乐以及最早进行农林生产与种植试验实践的早期基地。秦汉时期,早期农业园林类型中出现了“苑”这类新型园林类型,历经魏晋南北朝、唐等朝,至宋一代,文人园林已独成体系,并综合了建筑、植物、文学、绘画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门类,深刻影响了9世纪以来的西亚与欧洲地区。西亚体系主要是指古巴比伦、古埃及、古波斯的园林,采取方直的规划、齐正的栽植和规则的水渠,园林风貌较为严整,后来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所继承,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主要传统。主要代表如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埃及私家花园、古波斯天堂园等。欧洲造园体系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早期较多地吸收了西亚风格,中后期又吸收了东方自然主义的特点,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最后形成以笛卡尔与勒诺特尔为主的“规整和有序”的园林艺术特色。主要代表如意大利、法国、英国的传统园林等,19-20世纪,萌生并形成了无国界的现代造园体系。尤其是20世纪以来,各种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的思想逐渐影响到风景园林领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艺术领域的各种流派层出不穷。科学与艺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更加广阔,手法更加多样,现代景观设计学的实践领域越来越广阔,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区域景观规划、公园与休闲区规划、生态规划与设计、技能训练,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都包含其中。形成了现当代设计学科中建筑学、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规划设计三者并立的重要现象。
-
●1.3植物造景与植物文化
中国古代园艺理论萌生于先秦早期的农事实践中,其后经历了汉唐、两宋、明清三个高峰时期。本节课试从古代浩瀚的农业典籍的时序梳理中,展开对古代园林植物种植与文化观念的追溯,从实践时序与观念因循两个维度上,总结植物造园的文化观点。
-
●1.4外国古典园林与植物景观
欧洲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法国园林体系风格,主要以17世纪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古典主义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其代表人物是法国造园大师勒·诺特尔(Le·Nôtre )。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出现,标志着法国园林艺术的成熟和真正的古典主义园林时代的到来。而日式庭园是依循日本神道、佛教或禅宗中自然与人的关系之哲学所创造的庭园。普遍具有简约、不对称设计等特色。日式庭园是以自然为素材构建的室外艺术或空间艺术,以常绿树、红叶树、整形灌木、苔草等为主要元素, 创造独特的日本园林植物景观。在此空间艺术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意匠,日式庭园即是把这些思想和意匠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
第二章观赏生态与生境类型
据说世界上已发现的绿色植物共有50万余种,其中开花植物27万余种,在这20多万种植物中,被用于观赏的约有4000种,大量栽培的约有2000多种,如此繁多的植物种类,怎样对其进行认知呢?着眼于应用的方便,我们将观赏植物分为草本花卉类、草坪与地被植物类、观赏树木三大类别,分别对三类植物作简单的界定,并介绍代表性的植物种类。
-
●2.1草本花卉类
草本花卉依据生活型和生态习性,可以分为露地花卉类和温室花卉类,根据露地花卉的生活史,又可以把露地花卉分为一年生花卉、二年生花卉、多年生花卉、水生花卉、岩生花卉几大类别,在这里,将介绍它们的基本概念及代表性的植物种类。
-
●2.2草坪与地被植物
可以用作草坪和地被的植物种类很多,草坪和地被也是园林景观中地面最重要的表达元素之一,本节将对草坪和地被植物的类型、生长特性、常见的种类进行介绍。
-
●2.3观赏树木类
观赏树木是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植物素材,在这里,将从观赏树木的生长类型、观赏特性、园林绿化用途、对环境因子适应能力四个层面分别介绍其分类和典型的代表植物。
-
第三章植物造景及美学功能
观赏植物千姿百态,具有很多方面的美学特征,如树形,干形,枝形、枝色,叶形、叶色,花形、花色、花序、花香,果形、果色、果香。有的以花或叶的色彩迷人;有的以枝干的姿态取胜;有的以植物的香味引人关注;有些植物还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在本章,将从植物的色彩美、形态美、香味美、意境美四个方面引导大家认识植物的美。
-
●3.1观赏植物的色彩美
植物的色彩非常丰富,除了以绿色为基调色外,很多植物的花、叶、果、枝干等都有炫目的色彩。在本节,将给大家介绍植物的花色、叶色、枝色、果色之美,以及如何在景观中体现植物色彩之美。
-
●3.2观赏植物的形态美
植物的形态美是指植物的形状和姿态美,观赏植物千姿百态,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在本节将通过对植物的枝干形、花形、花序、叶形的剖析来给大家讲述植物的形状与姿态之美。
-
●3.3观赏植物的香味美
很多观赏植物的花、叶、果、枝干等都会分泌香气,香味是“植物之灵魂”,在园林植物的观赏特征中最具特色。芳香植物有姿态、有韵味、有意境,是园林“绿化”、“美化”、“香化”的重要材料。在本节,将给大家讲述芳香植物的种类及功能,以及如何在景观中体现植物香味之美。
-
●3.4西溪花朝节植物认知教学
植物认知是植物配置课程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掌握常用园林植物的观赏特征、生态特征,文化内涵,提高植物认知能力,才能在景观空间中合理的组织运用这些植物素材,才能塑造具有“生境、画境、意境”之美的植物景观。在本节中,带大家现场参观考察了杭州西溪湿地花朝节,重点介绍了木本绣球、琼花、白木香、紫藤、山楂以及几种杜鹃花科植物和浙八味中草药植物。
-
第四章植物造景及建造功能
植物作为景观空间的一个要素,其大小、形态、色彩、质地、季相富于变化,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植物本身的这些自然特征,构成各种各样的自然空间,而且还可以根据园林中各种功能的需要,将植物与小品、山石、地形等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植物空间类型。在本章,将分别给大家讲述植物空间的五种形式,植物如何与地形、建筑等景观要素共同构成空间,以及植物的障景和控制私密功能。
-
●4.1植物空间构成
植物材料的形态、大小、色彩、质地富于变化,它们可以构成类似于建筑空间的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植物空间。在本节,将给大家分析植物如何基于自身的特点来构成植物空间的地平面、垂直面和顶平面。
-
●4.2植物空间形式
构筑植物空间的植物材料,比如草坪、树丛、绿篱、遮荫树、藤架等,其形态、尺度、大小、枝叶紧密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可以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植物空间。在本节,将给大家分别介绍五种不同的植物空间形式,以及植物如何与地形、建筑等景观要素共同构成空间。
-
●4.3植物其他建造功能
植物还具有障景和私密控制等建造功能。植物障景是指利用植物材料阻挡或者引导人们的视线,将所需的美景收于眼中,而将俗物障之于视线以外的屏障景物。植物的私密控制是指利用植物材料屏蔽视线的作用,对明确的某处区域进行围合,以形成不同私密程度的控制。在本节,将给大家讲述如何运用植物材料形成障景以及不同程度的私密控制。
-
第五章植物造景及环境功能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有助于改善小气候,美化人类生活环境。在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生态碳汇能力提升目标,加强植树造林,进一步推进发挥植物的环境功能。在本章,将通过六个方面给大家介绍植物的环境保护功能。
-
●5.1森林碳汇与蚂蚁森林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全球变暖这一气候问题。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方法,一是碳封存;二是碳抵消。在本节,将通过蚂蚁森林这一项目,给大家讲述森林碳汇和植物的环境功能。
-
●5.2虎跑泉水有点“甜”
植物可以改善环境中空气和水体的品质,有助于调节小气候环境。在本节,将给大家讲述植物的制氧、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和气候调节作用。
-
●5.3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
风经过森林或树林后,经由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速度会明显减弱。植物的枯枝落叶,树冠、根系能吸收截留雨水,防止水土流失。在本节,将通过国家的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给大家讲述植物的防止风沙、涵养水源作用。
-
第六章植物配置与造景艺术
植物在景观中不仅以展现自身个体、群体美的形式出现,更多情况下,植物又与水体、道路、建筑及小品等造景元素配合,使这些无生命的要素“得草木而华”,使水体更灵动、道路更幽邃、建筑更融和、小品更鲜活!
-
●6.1水体植物景观塑造
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或小景,无一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水体的景观。植物能够为水景带来生命与生机,柔化水体的边缘,植物的姿态、倒影、天际线等, 都为水体添加了色彩,增强水体的美感。淡绿透明的水色,简洁平坦的水面是各类园林植物的天然背景,与绿叶相调和,与艳丽的鲜花相对比,相映成趣。
-
●6.2道路植物景观塑造
通过运用不同植物以及各种植物种植形式的营造,可以对道路空间进行有序、生动而虚实结合的分割;统一协调风格迥异的街道立面;构造富有韵律变化的视觉廊道;还可以结合植物材料本身的形态美、色彩美、季相美与风韵美,增加道路空间的可识别性,渲染艺术氛围、彰显文化内涵、体现地域特色。 在崇尚自然的中国传统园林规划设计总体思想中,园路设计强调的是与路旁的景物结合,其中尤其以植物景观为胜。 配植植物时,一般应打破在路旁栽种整齐行道树的概念,可采用乔木、灌木、花卉、草皮等复层自然式栽植方式,这些植物与路缘的距离可远可近,相互之间可疏可密。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高低因借,不拘一格。
-
●6.3建筑及小品植物景观塑造
植物与建筑的组合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一方面,植物因其本身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和轮廓、优美的姿态及风韵,为建筑增添了美感,同时植物的季相美为建筑带来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使之与环境更为协调;而植物对建筑的防风、庇荫的功能更是其他非生物材料所难以代替的。另一方面,各类建筑又为植物的应用提供了背景和场所。 植物与小品的配置,主要是利用植物在造型,线条、色彩、季相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遮挡或缓和园林小品生硬的线条,丰富园林小品的色彩,赋予小品以时间和空间的季相感。当在小品周围种植某些有特定意义的植物时,植物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又能深化小品表达的主题思想,使景观意境深远,增强园林小品的艺术效果,提升其使用价值。
-
●6.4花卉造型艺术
花卉是园林中绿化、美化、彩化、香化的重要材料。花卉能给人们创造一个幽美、清新、舒适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它可以用作盆栽和地植。盆栽装饰厅堂,布置会场、点缀房间。地栽布置花坛、花境等。强调出入口和广场的构图中心,点缀建筑物、道路两旁、拐角和林缘,在烘托气氛、丰富景观方面有它独特的效果。花卉还多应用于各种重大节日、各类展览会和各种会议的装饰和布置,增添欢快和喜庆的气氛。
-
●6.5容器花饰种植设计实践
容器花饰种植设计实践
-
第七章未来植物与时尚美学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对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行全面指导。 这些重要的策略高度契合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内涵。植物用来改善居住环境,舒缓心理情绪已经成为未来城乡环境设计重要的发展趋势。如何利用各类植物促进身心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用自然植物来作为改变城乡环境、提高康养效果以及治疗病人的科技创新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本章基于园艺植物对环境、人的作用进行讲解,分析在未来生活中的各种创新植物设计的形式与方法,结合城乡景观、医疗、康养以及食用植物产业等,探讨五光十色的植物创新为未来生活带来的重要变化。
-
●7.1植物环境与生活康养
目前公共健康与植物康养最热的当属“园艺疗法”,这是利用森林里的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负离子,起到调节中枢神经、降低血压、促进内分泌功能等作用,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实现增进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目标的一种替代疗法。园艺植物和环境对于人的作用主要基于五感:即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国家及省市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大力支持医疗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全面升级,将产业模式延伸带动康养产业的展示、培育、体验,带动中草药种植、观赏、加工等产业发展。
-
●7.2未来的植物设计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混合现实、绿色生物制造等技术的急速发展,未来植物发展已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植物配置与城乡环境也在向新时代转变,各类植物工厂、现代智慧植物园进入研发高级阶段。智慧景观与未来植物成为当下的一个新潮流。在智慧景观中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生物智造技术,让植物配置与数字技术结合,形成数字植物的集合概念。数字景观方法与技术可以助力风景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场景营建与管控全过程,让植物的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成更具科学性与理性,未来城市的植物应用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