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合唱的课程概述
本章重点讲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与课程思政设计,指出本课程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促进中国合唱音乐工作者融进中国传统合唱音乐的田野实践,促进中国民族合唱理论构建逐步“系统规整”;2.促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合唱走进中国合唱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民族合唱理论在世界合唱学中“不可或缺”;3.促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合唱实践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关系“相得益彰”。
-
●1.1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合唱课程的意义、目标与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能够理解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合唱的合唱观念、训练法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初步掌握多样化的传统合唱演唱与表演风格;2.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中国传统合唱理论体系,增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歌手们有意识的,自觉运用本民族多声思维所形成的经典合唱作品,同时也关注到歌手们无意识的即兴合作而形成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旋律性声部同时作纵横向结合发展的多声合唱作品。
-
●1.2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合唱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
本节主要介绍课程思政育德目标是: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合唱不同于西方合唱,其展现出一个基于中国传统音乐风格、歌唱术语和歌唱技法的“音乐图景”。歌手们的歌唱方法丰富多彩,创作手法单纯豪迈、朴实清新与寓意丰富,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思维更为宽广的听觉、视觉表现和民族韵味。同学们通过本课程得学习,体悟到习近平主席的“金语”——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歇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课程教授过程中,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形成合力,使中国特色合唱理论与实践体系中的德育、美育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
第二章壮侗语族传统合唱
本章首先详细阐释广西省德保北路壮族人独特的“隐约式”合唱均衡观、“围圈”合唱行为。然后深入探析了侗族大歌特有的蝉鸣合唱技法、“赶赛”合唱训练法、“鱼水式”合唱均衡观等,并对侗族大歌春节期间的鼓楼竞歌进行了动态阐述,生动再现了表演竞技语境中侗族大歌如何简单化演唱,又如何复杂化演唱等“变”与“不变”的合唱原则,说明了尾腔预示法,公领母跟法等公母合唱理论,呈现了侗族大歌与侗族乐器的关系。
-
●2.1广西德保壮族传统合唱
本节主要介绍广西德保壮族传统合唱的演唱形式、音乐术语、音乐特征以及德保壮族歌手传统的合唱音色协调法合唱审美观及其与西方合唱观之比较。其一,德保壮族民歌诗那•嘀抬乐是一种群体合唱形式,以男女群体唱答为主,分为初始歌、对答歌、结束歌三个部分,民间又称“诗摊八”;其二,在音乐曲调结构方面,男女歌队演唱的“诗噌”即“初始歌”相同,均为单乐段。“对歌”和“结束歌”的音乐材料与“初始歌”大同小异;其三,德保壮族歌手主要通过长期稳定的群体歌唱、演唱时歌手围圈表演、哼鸣引子音调等行为来协调高低声部;其四,德保北路歌手在演唱时追求低声厚高声亮、低声高声相辅相成、悠扬一致的音响效果,并讲究咬字的清晰度。
-
●2.2侗族大歌的公母演唱形式、蝉鸣技法与训练法
本节主要介绍侗族大歌的公母演唱形式、蝉鸣技法与训练法:其一,侗族大歌在演唱声部、歌调、歌段与合唱队形的设计上都表现为公母双重结构的合唱形式;其二,侗族歌手在合唱中,通过特殊的蝉鸣颤音循环呼吸式唱法来达到音色的统一与呼吸的悠远,这种技能是更增加合唱的表演难度,需要合唱队员长期配合才能做到颤音震动频率的一致与合唱音色的统一;其三,侗族大歌有着公母字腔训声、公母“赶赛”(起头歌)训声、母训公声等公母合唱训练法。
-
●2.3侗族大歌合唱预示法与演唱要点
本节主要介绍侗族大歌合唱预示法:其一,侗族大歌主要有公母尾腔合唱预示法、公领母跟合唱预示法、公声部抛高式合唱预示法等预示方法;其二,在训练侗族大歌的演唱时,应按照“歌词-母(低)声部-公(高)声部”的学习顺序,并要求学生真声在高位置上演唱,同时也要注意领唱部分的衔接以及学会循环换气、偷气、迅速安静的换气等各种歌唱呼吸技巧。
-
●2.4侗族大歌的鼓楼竞歌
本节主要以小黄寨与岩洞寨为例,介绍侗族大歌的鼓楼竞歌:其一,小黄寨鼓楼大歌的腔调命名呈现地方色彩,由初级腔调与高级腔调组成;岩洞寨鼓楼大歌大的腔调命名呈现多样化,由初级、中级与高级腔调组成。其二,在小黄寨的鼓楼竞歌原则中,初级腔调与曲目的竞技式必唱环节,高级腔调与曲目的竞技是自由环节;在岩洞寨的鼓楼竞歌原则中,初、高级腔调与曲目的竞技均为必唱环节。其三,小黄寨鼓楼竞歌属于游客参与下的娱人型鼓楼合唱竞技,岩洞寨鼓楼竞歌属于“萨”神参与下的娱神娱人型鼓楼合唱竞技。
-
●2.5侗族大歌音乐结构观、合唱均衡观与文化观[简介
本节主要讲解侗族大歌音乐结构观、合唱均衡观和文化观:其一,侗族大歌有着母固公变的多声部音乐结构观,即母声音调相对固定,而公声则不断进行变化;其二,侗族大歌有着母托公游的鱼水式合唱均衡观;其三,侗族大歌公母合唱理论折射出我国上古时期阴阳二元文化观,南侗人的歌唱分公、母调,歌词分公、母段,琵琶、牛腿琴分公、母弦,芦笙分公、母音,侗族大歌音乐构造的规律实际上就是公母变化的规律,公母设位后,形成对立而又统一的美学效果,从而产生了对称、均衡、和谐的合唱审美效应。公母二重结构是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合唱中一个重要的结构手法,并在各族合唱文化的发展中得到不同极致地体现,成为各族多声部音乐文化发展的规范与动力的作用。
-
第三章苗瑶语族传统合唱
本章主要介绍布努瑶传统合唱,从布努瑶双声民歌的唱法特点、情歌生活与布努瑶“萨卓”仪式中的多声合唱等方面来加强我们对中国传统合唱形态的多元、多样的理解,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还可以为当代合唱作品的创作与表演积累素材。
-
●3.1布努瑶双声民歌与情歌生活
本节主要介绍布努瑶双声民歌与情歌生活:其一,布努瑶双声民歌“读分”的歌词内容可分为“分达”、“分徐”、“分得”三种这也是布努瑶人学唱“读分”的顺序;其二,布努瑶人认为“读分”的音调就纵向来看分为“男调”与“女调”,而其他属于念唱部分;横向则分为“找歌”、“主体”、“尾音”三部分;其三,布努瑶情歌生活中双生情歌是单身情歌的“教材”,远距离情歌、近距离情歌的歌唱行为是布努瑶人为了竞争与学习的需要而进行的适应性的创造,布努瑶情歌生活是歌师产生的重要场合。
-
●3.2布努瑶“萨卓”仪式中的多声合唱
本节主要介绍布努瑶“萨卓”仪式中的多声合唱:其一,布努瑶人通过 “三届五方”的空间方位确定、“三调四声”的象征意义与多声歌唱互动中的意义赋予等途径表达出布努瑶人“三魂一体”的来世观;其二,在整个“萨卓”仪式中,处于单声部的演唱形式相当少,大部分都是处于主、后家师公的多声合唱之中,主、后家师公虽然一直运用各自腔调同时合唱,但是他们却时刻都是处于时空错差的位置上,穿行在三个世界中;其三,布努瑶人 “三届五方”仪式空间观念、“三调四声”歌声互动观念、“三魂一体”的来世观念体现了布努瑶信仰体系中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鬼和谐有序的文化理想。
-
第四章藏缅语族传统合唱
本章主要介绍以羌族、硗碛藏族、阿尔麦藏族、哈尼族为代表的藏缅语族传统合唱。藏缅语族不但分布广,而且语种多、差别大,这意味着藏缅语族源远流长,是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的重要组成部。本章介绍了传统合唱的演唱形式与训练法、经典合唱作品等代表性事物,并结合当时的社会人文、历史文化,梳理羌族、硗碛藏族、阿尔麦藏族、哈尼族传统合唱中的精髓,总结其风格特色。本章以音频视频欣赏、知识干货介绍、互动启发为方法。以“体验、聆听”为手段。以补充知识盲点、扩大知识面为学习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藏缅语族传统合唱知识体系和审美能力。
-
●4.1羌族传统合唱的演唱形式与训练法
本节着重介绍羌族传统合唱的演唱形式与训练法。其一,羌族传统合唱的演唱形式均有律可寻,演唱者均由负责歌词的起音者与负责多声配合的复音者构成,复音声部波浪般的环绕起音声部,歌者会根据集体音响与个人嗓音状况而适当转换声部,合唱队形是波浪插花式;其二, 独特的歌唱姿势、衬词训练、从简单音调到复杂音调、从低声区到高声区的演唱传承方式均是羌族歌手获得良好合唱效果的保证;其三,“波浪交替式合唱观念”是羌族人建构与发展“多声音乐”的重要理念,是羌族人独特的合唱均衡观体现,是羌族人既强调个体,又重视集体的歌唱认知模式的展示,是羌族人神圣而又世俗的多声歌唱实践的总结。
-
●4.2羌族传统经典合唱作品探析
本节着重介绍羌族传统合唱。羌族多声部民歌可以分为合唱与重唱的两种表演形式,集体合唱形式的歌种有叙事历史的《妮莎》与反复颂唱藏传苯教真言的《玛枝》等,重唱形式的有酒歌《宴》、丰收歌《善姆》与牧歌《哈衣哈拉》等,而羌族重唱与合唱是紧密相互关联,例如集体合唱《妮莎》之前一般必须要先唱两位男性演唱的《宴》,它们也分别是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合唱、重唱演唱形式中艺术性最强、歌唱内容最为丰富的代表性歌种。
-
●4.3硗碛藏族传统合唱
本节着重介绍硗碛藏族传统合唱。硗碛藏族的多声部歌唱主要出现在“麻尼”与硗碛藏族锅庄多声部歌舞的“慢唱”部分。由于男、女声区的特点不同,硗碛藏族女歌手们自然形成了在高于男声四度、五度的音域上的叠唱。音乐会现场,男声雄厚的声音缓缓地从低音区涌动而出,随着音量逐渐增大,歌声犹如雄伟的大山,接着女声清脆高亮的声音如白云般飘出,缠绕着大山,不断循环向上旋转。每位歌手在“ mi-sol-la-do(高) -la-sol-mi-sol-re-do-la(低)”的基本音调框架上,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进行颤音、揉音与装饰音的唱法润色,形成了富有高原特色的多调性、多色彩的合唱。
-
●4.4阿尔麦藏族传统合唱
本节着重介绍阿尔麦藏族传统合唱。阿尔麦藏族多声部民歌唱法分“日代”(喉头颤音)、“尔布善”(直声)两类,歌手们通过“嘎古尔”(转弯音)来预示声部的配合,通过拜师学艺到表演实践、跟唱到主唱、小声到大声、低音到高音等训练方法来获得合唱音响的谐和,阿尔麦人表现出独特的“紧贴式”的多声部合唱观念,其多声部唱法体系形成与其长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生活环境、语言特征具有密切联系。
-
●4.5哈尼族多声部复音合唱
本节着重介绍哈尼族多声部复音合唱。在云南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哈尼族村民中,现今存活着的繁复、美妙而朴实的即兴八声部复音唱,是中国乃至世界民间多声部民歌中难以寻觅的稀世珍宝。他们的呼应式复音唱法,是根由于传统的灵魂信念基础上,是本民族互相关心而融洽的乡情之体现 。经世世代代地传承,其含意已逐渐衍变为:栽秧时节来临,乡亲们互相关心、互相提醒、互相鼓舞的呼应式唱法,亦是“开秧门”时,表达大家盼望栽下谷物长势良好,共同歌唱祈求丰收的意愿。
-
第五章印度尼西亚语族传统合唱
本章主要介绍以布农人、阿美族为代表的印尼语族传统合唱。本章介绍了布农人、阿美族族群概况与传统合唱的起源、传统经典合唱作品、特殊唱法与音乐特征等代表性事物,并结合传统合唱中的精髓,总结其风格特色。本章以音频视频欣赏、知识干货介绍、互动启发为方法、以“体验、聆听”为手段、以补充知识盲点、扩大知识面为学习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印尼语族传统合唱知识体系和审美能力。并结合该民族社会人文、历史文化,根据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审美观念梳理其音乐表演艺术中的精髓,总结其风格特色。课程以音频视频欣赏、知识干货介绍、互动启发为方法。
-
●5.1布农人传统合唱
本节着重介绍布农人传统合唱。布农可以说是一个合唱的族群,绝大部分歌曲都为合唱或重唱,其题材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祭祀 (粟祭、首祭等)、饮酒及治病等。布农人关于《祈祷小米丰收歌》起源故事有各种版本,但大体说来,布农族人都相信这首歌起源于先祖们在猎场上的一次奇遇,至于所听闻的内容,或乍见幽谷中飞瀑流泻,声响壮丽,或骤见巨大枯木横亘于前,蜂群鼓翅于中空之巨木,其共鸣声响有如天籁,因而心生肃穆敬畏之情,通力合作之下,模仿传唱着此一奇异声响,因而得到此曲。在这次大自然的奇遇之后,当年的小米收成比任何一年都丰盛,布农族祖先们于是相信此次奇遇乃是天神所给予他们的好兆头,因而代代相传着对这些声响的模仿,以取悦天神而获取小米的丰收。
-
●5.2阿美族传统合唱
本节着重介绍阿美族传统合唱。阿美民歌主要采用无半音的五声音阶,仅在某些歌曲中偶尔出现 si音或 fa 音。从调式构成来说 ,以羽 (La) 调式最为常见;其次是宫 (Do) 调式 、徵 (So1) 调式 (在多声部民歌中徵调式更为多见);再其次是商 (Re)调式;未发现角 (M i) 调式的歌曲 。阿美族民歌的音域较宽,旋律与节奏的变化丰富,旋法多样,并常呈现出音阶式下行级进的特点。在调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平行调式的交替上,偶尔也有转调的情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