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使用的钱从哪儿来?往哪儿去?是什么促成资金的流转?银行存款是增值还是缩水?今年投资10000元,明年到期收回10500元,这项投资赚了吗?央行为何加息?为何降息?利率的波动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财富?物价下跌真的是好事吗?谁在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谁又在破坏?汇率和利率相关吗?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吗?……
以上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便是金融学要回答的问题。《身边的金融学》将通过解读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来揭示其背后的金融学原理。
课程从货币的本质讲起,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到:“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点明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本质,正因为贵金属铸造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才能被贮藏、才能用于商品交换。如今人们已不再使用金银购买商品,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银行印发的本身不具有价值的纸币。纸币之所以能用于购买商品是因为有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国家信用则来源于黄金、外汇储备等综合国力。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水平直接影响其资金借贷成本——利率,信用较差的个体违约风险较大,若要借到资金则要付出更高的利率。对于资金融出方而言,高风险需要高收益作为风险补偿。商业银行在资金需求者与资金提供者之间提供了桥梁,商业银行作为间接金融的重要中介在金融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具备信用创造功能,这使央行投放的原始货币数量在市场中流通时可放大数倍。央行为了避免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的不均衡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需要借助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保持币值稳定,避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而不利于经济发展。此外,一国的进出口、金融科技的发展、电子支付工具的使用也会影响币值稳定。课程以一个综合案例分析作为结尾。课程内容涵盖了金融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理论与身边的经济现象相联系,让学习者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金融学,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