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4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30
开课时间2025/02/17 - 2025/06/29
课程周期19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课程特色:《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

教学目标:使学习者熟练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西医临床医学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能力,能在医疗卫生从事医疗、预防、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

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让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及现代医学知识,具有扎实的临床工作能力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毕业后能从事中医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和中医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条件规定的中医主治医师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中医人才。

中医学骨伤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中医骨伤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及一定发展潜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中医骨伤科学人才。

针灸推拿学包括中医美容方向)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运用中医药基础理论、针灸推拿气功、美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西医学知识和专业外语能力,能在医药健康产业等领域中从事中医针灸推拿医疗、教学、科研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的中医针灸推拿、美容专门人才。

课程大纲

绪论

概述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绪论章节测试

绪论章节作业

第一章 望诊

1.1 望诊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望神的重点临床意义

1.2 得神与少神、失神、假神的辨析

1.3 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4 望色的临床意义与注意事项,常色与病色

1.5 望色之赤色、黄色、青色

1.6 望色之白色、黑色

1.7 望形体之强弱胖瘦、望动态

1.8 望囟门与五迟五软望目望咽喉

1.9 望颈项(瘿瘤、瘰疬)、望皮肤(斑疹)

1.10 望小儿指纹病理指纹

1.11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12 望舌色

1.13 望舌形

1.14 望舌态

1.15 舌苔1

1.16 舌苔2

望诊章节作业

望诊章节测试

第二章 闻诊

2.1 闻诊1

2.2 闻诊2

闻诊章节测试

闻诊章节作业

第三章 问诊

3.1 问诊概述(概述、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内容)、主诉的含义;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现病史的询问方法

3.2 问寒热的含义;恶寒、恶风、畏寒的区别

3.3 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3.4 问汗的内容;无汗、有汗、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分类、表现及临床意义

3.5 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

3.6 问头身胸腹不适

3.7 问睡眠

3.8 问饮食口味

3.9 问二便

3.10 问经带

问诊章节测试二

问诊章节作业

问诊章节测试一

第四章 切诊

4.1 诊脉的原理

4.2 诊脉方法及注意事项

4.3 正常脉象特点及生理变异

4.4 浮脉类(浮脉、洪脉、濡脉)、沉脉类(沉脉、弱脉)、迟脉类(迟脉、缓脉、涩脉、结脉)

4.5 数脉类(数脉、促脉、疾脉)、虚脉类(虚脉、微脉、细脉、代脉)

4.6 实脉(实脉、滑脉、紧脉、弦脉)相似脉的鉴别以及相兼脉与主病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

切诊章节测试

切诊章节作业

第五章 八纲辨证

5.1 “八纲辨证”的总论部分以及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相关鉴别

5.2 八纲基本证之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二者的鉴别以及真热假寒证和真寒假热证的鉴别

5.3 八纲基本证之虚证、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二者的鉴别、虚实证的真假及阴阳辨证

5.4 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5.5 八纲证的关系的最后一种--证的转化

八纲辨证章节测试

八纲辨证章节作业

第六章 病性辨证

6.1 六淫辨证之风淫、寒淫、暑淫

6.2 六淫辨证之湿淫、燥淫、火淫

6.3 阴阳虚损辨证之阳虚证、阴虚证

6.4 亡阳证、亡阴证的鉴别

6.5 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与气脱证

6.6 气滞证

6.7 气逆证与气闭证

6.8 血虚证与血脱证

6.9 血瘀证

6.10 血热证与血寒证

6.11 气血同病辨证

6.12 津液辨证

病性辨证章节测试一

病性辨证章节测试二

病性辨证章节作业一

病性辨证章节作业二

第七章 脏腑辨证

7.1 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心血虚证

7.2 心阴虚证及心气虚证

7.3 心阳虚证及心阳虚脱证

7.4 心火亢盛证及心脉痹阻证

7.5 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小肠实热证

7.6 肺和大肠的生理病理特点及肺的虚证(肺气虚和肺阴虚)

7.7 肺病的实证(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证)

7.8 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

7.9 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

7.10 风水相搏证、大肠湿热证、肠热腑实证

7.11 肠燥津亏证、肠虚滑泻证、虫积肠道证

7.12 脾胃生理功能、脾气虚证及脾阳虚证

7.13 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

7.14 胃的虚证

7.15 胃的实证

7.16 肝胆的生理病理及肝的虚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

7.17 肝的实证之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

7.18 肝的实证之肝阳上亢证和肝风内动证(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

7.19 肝风内动证(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寒凝肝脉证、胆郁痰扰证

7.20 肾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临床常见表现、肾阳虚证和阳虚水泛证

7.21 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不纳气证

7.22 膀胱湿热证

7.23 脏腑兼病辨证总论,常见的脏腑兼病——心肾不交证、心脾两虚证

7.24 常见的脏腑兼病——肝火犯肺证、肝胃不和证和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

脏腑辨证章节作业

脏腑辨证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