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内容和学习目的
《生态文明导论》是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选修课程,共1.5学分、理论课16学时,实践课8学时。课程编号:130020060
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辅导的混合式教学,强化科学性、趣味性、时效性和社会主义育人导向,阐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规律;论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中党的系列政策主张的深刻意蕴,引导学生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理念,掌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率先践行绿色生活和生产方式,推动中国的绿色消费和绿色供应链实践,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二、学习方法
本课程教学特色:视频+PPT+专题讨论+资料阅读+章节测验+布置作业+PBL小组讨论+线下课堂教学。
(1)《生态文明导论》共包括32个知识点视频,每个知识点为10~15分钟,总时长约420分钟,每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知识单元,各单元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比较严密的生态文明学习体系。包括生态文明的由来与内涵、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我国构建生态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与创新等五个部分。主要通过案例论证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思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体现“立德树人”原则和正确价值导向的课程思政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课程教学注重深入浅出,对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概念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延伸,并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2)充分利用线上开放模式,实现“还教于学”。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课前线上自学自测、课下师生良性互动、课后线下研讨、动脑动手的有机统一。线上配有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通过作业进行讲练结合,通过讨论区专题讨论开展师生互动,通过PBL小组活动提升综合能力训练,从而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的全视角教学,使学习更为灵活更加主动,拓展了课堂教学,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建立灵活规范的科学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尤其注重过程评价。过程评价类型包括课堂签到、随堂测验、单元作业、发帖讨论、问卷调查、自评互评、项目设计、在线测试等,有明确合理的课程整体评价策略和各学习周、知识单元的评价策略,包括完成课程学习必须的各项学习活动的数量及评分标准等,促进学生自觉学习、持续改进学习。
三、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实行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线上考试占40%,试卷从试题库随机抽取。平时成绩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课程视频学习(20%)、章节测验(5%)、网上章节学习次数(4%)、专题讨论(10%)、作业(5%)、阅读(3%)、线下学习(3%)、分组任务(PBL)(10%)。选课的同学必须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看完视频资料、参与在线讨论,完成课后测验、规定的分组任务(PBL)等,才能获得考试资格,最后完成课程学习,得到学分。